英国伯明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分析
摘要:英国伯明翰大学历史悠久,内部治理结构得到国际认可。通过梳理分析,其内部治理结构具有权利均衡、运作有序、结构灵活的特点。借鉴伯明翰大学内部治理经验,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应从利益相关者引入入手,构建灵活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并以学术委员会完善学术权力体系为核心,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关键词:英国;伯明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结构分析;灵感
伯明翰大学始建于1825年,位于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这所百年老校是英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1900年获得维多利亚·女王颁发的皇家许可,成为英国第一所“红墙大学”。此外,她还是英国常春藤盟校罗素大学集团的创始成员之一。这所经历了近两个世纪洗礼的大学,形成了独特的内部治理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繁荣发展。分析其内部治理结构和特点以供借鉴,将有利于完善我国大学内部治理机制。
1。伯明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在伯明翰大学的治理和决策中,三个机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理事会、参议院和执行委员会。理事会是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掌握着大学的决策权和大学的办学方向;教务委员会是大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主要负责大学的学术事务,对大学的学术发展起指导和规范作用;该委员会是伯明翰大学政策和战略的执行机构(见图1)。
(1)董事会:最高领导机构
理事会是伯明翰大学的最高管理机构。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拥有大学的绝对权利。理事会的作用是确定政策、发展目标、大学使命和战略规划;监督绩效、计划和标准;管理大学的资产;制定财务计划、年度预算和账目;决定人力资源政策和就业相关事项;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和问责;确保所有工作的实施,包括风险评估[1]。伯明翰大学理事会由 24 名成员组成,其中 2/3 是独立的“非专业”人员,其余是学术人员和学生 [2]。 “俗”人员包括政府官员、当地商业组织代表、其他大学代表、校友会成员、学术机构、政府卫生部门、宗教机构等。董事会下设四个委员会,即审计委员会、人事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战略与资源委员会。理事会每天至少召开五次会议,研究决定学校重大事务。在规章制度规定的范围内,理事会拥有大学治理权,并运用该权力保证大学的有序运行。
(2)理事会:主要学术机构
参议院是伯明翰大学的学术机构,对理事会负责。主要职责是制定学校的学术政策和学术工作规范;指导教学和科研;参与大学章程的制定;并向理事会提出建议。评议会由常任理事、学院管理层代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常任成员包括学校副校长兼校长、教务长、教育副校长、国际事务副校长、科学研究和知识转移副校长以及五个专业的院长学院。学院管理代表由学院领导提名,通常由三人组成,其中科研与知识转移主任和教育主任必须两人。学生代表由学生会主席和5名学生代表组成;教师代表由各学院提名的4名教师组成,4名教师中至少有1名是教授[3]。参议院下设五个委员会,分别是学术政策与治理委员会、教育委员会、质量保证委员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
(3)执行委员会:实际执行机构
执行委员会是大学的高级管理团队。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和实施大学战略和政策。执行委员会审议大学的战略规划,经营和管理大学事务;向大学其他机构,如理事会和参议院提出建议;检查各学院大学政策和战略的实施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4]。执行委员会主要成员包括:副院长、教务长、各学院院长、董事、秘书、财务总监。大学政策措施的“生命力”在于落实,执行委员会的存在有利于大学内部治理的健康推进。可以说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石”。
2。伯明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特点
(1) 权力均衡分配
从伯明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来看,大学内部权力主体多元化。参与大学治理的成员包括校内外人士、管理人员和学术人员、教师和学生。“大学治理”是将公共管理领域的治理理论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产物。意在强调大学组织职能的实现应该是一个不断互动、协调的过程,是一个“使冲突或不同利益得到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5]。利益相关者与伯明翰大学共同组建并共同治理大学的内部治理机构,有利于调动大学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时刻关注大学的发展,形成一种意识另外,随着市场发展的不断多元化,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是“鱼和水”,校外人员参与大学治理可以有效维护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和社会。
伯明翰大学理事会和参议院的一大批成员是当地官员、名人、各企业和组织、协会和校友的代表。他们在确定大学的方向、战略规划、人事任命、校长选举和资金筹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伯明翰大学还非常重视师生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章程明确规定,理事会成员必须包括各学院的教师代表和注册学生代表[6],另外还有教务委员。教师和学生代表席位,师生作为大学成员参与大学治理,平衡大学内部多维权力关系,保障师生权利在大学治理中的有效落实。
(2)操作规则有序
学术权与行政权是大学特有的一对既相互对立又统一的权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两者有盛有衰,两者的矛盾关系推动了大学的发展和进步。 。大学最初的组织权力是学术权力。然而,随着先进知识的专业化和大学管理的专业化,大学逐渐从学术共同体演变为“学术行政共同体”。但高等学校仍然是学科性组织,从事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性很强。因此,学术管理仍然处于学校管理的前沿。
从伯明翰大学内部治理的组织架构可以看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职责明确,互不干扰,运作有序。行政权力主要集中于行政和教学事务的管理。董事会不仅通过宏观决策和重大决议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而且以专门委员会的形式保证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执行委员会的重点是确保决策的执行和大学运营的维护。教务委员会作为学术治理中心,指导学校的学术工作,并以专门委员会的形式对学术工作实行分类管理。此外,伯明翰大学还设有“教授”协会、教员代表大会、部委、院系委员会等学术机构。他们的主要成员大多是学术人员,教授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伯明翰大学将学术权力下放到大学组织的基层。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主体主要是教授,也包括非教授、学生等,这充分增强了学术决策的科学性,也有利于学术研究。自由的实现。
(3) 组织架构的灵活性
与英国其他社会机构一样,伯明翰大学的内部组织架构也是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伯明翰大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在英国兴起的城市学院。这是一所新型大学。它们不是由国家或教会创办的,而是社会上一些热心人士为振兴国民教育、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而创办的。伯明翰大学的创始人梅森就是这样一位热心的社会人物。因此,伯明翰大学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世俗治理”模式,即学校的权力掌握在大学理事会手中。然而,“外行治理”逐渐使大学的发展受到挑战,大学的学术人员开始要求学术自主权和更多的学术权力。在此情况下,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参议院”,主要负责学校的学术事务,努力通过学术分权来推动大学的发展。随着科学和学科的发展,“共享治理”机构逐渐出现,即“理事会”、“参议院”和“执行委员会”共同构成了伯明翰大学的内部组织结构。这样,大学内部治理的外行、专业人士和行政人员共同管理伯明翰大学。从治理结构的演变来看,伯明翰大学从未放弃探索适合自身学校治理的模式。它不断努力将大学发展成为一个基于外部需求的应变性、灵活性的组织,不断创造、创新、不断适应。增强高校向心力。
3。对我国大学内部治理改革的启示
(一)广泛吸纳利益相关者参与,形成多元主体相互制约的治理机制
管理意义上的利益相关者是指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人员。大学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因此,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注重自己的利益。想要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广泛了解大学内部治理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使各方力量保持平衡。发展。当今的大学是一个大型系统。大学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挑战,不仅需要政府和高等教育本身的积极参与和响应,还需要学生、媒体、协会和企业、社会等各相关方的积极性。热情。名人、成功人士积极参与,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始终接受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审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是时候回归“共享治理”的理念了,但这需要多方共同决策和规划,才能有效实现对大学治理的贡献。 [7]
在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由政府主办,大学自身利益不够。社会力量很难进入其内部。民间资本无论多么发达、多么强大,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只能发挥很小的作用。因此,社会公众和群众很难投入到高等教育的建设和管理中。这不仅挫伤了他们帮助大学发展的积极性,也使大学难以体现其民主本质。
要建立更紧密的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要引入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加强市场与大学的联系,提高大学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加强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影响力,监督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因为舆论、媒体和公众参与大学的决策,可以及时反馈大学的成效和成就,对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多方位的建议,能够真正发挥舆论的作用。支持和监督作用。
(二)探索灵活的组织设计,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灵活性”一般是指适应变化的能力和特点。高等教育治理具有偶然性,既需要高度的原则性,又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治理结构。任何组织结构都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大学治理离不开历史发展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并会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8]。从伯明翰大学组织架构的演变,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组织架构,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和完善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我国地区间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一直存在,而我国高校的办学主体是政府。这种单一的办学体制使得大W的发展受到政府集中控制的纵向约束,高校成为单一的、独立的利益主体。因此,高等教育很难建立多元化、开放的组织结构。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更新观念。不存在一成不变且普遍适用的“最佳”治理结构。其次,要建立变革的组织架构,使我国大学的组织架构呈现出柔性化的趋势,就是治理结构的柔性,使我们能够不断适应新的变化;最后,我们要保持对市场和当前趋势的敏锐感知。只有全面把握全球大学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寻找国际化、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三)建立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权力体系,营造学术自由氛围
约翰·范·德·格拉夫提出了学术管理设计的六大领域:总体规划和决策、预算和财务、入学和入学机会、课程和考试、高级和初级职员的任命以及科学研究[9]。随着社会变革的步伐越来越快,大学组织规模越来越大,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已成为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关系。随着发展,矛盾日益突出。
在我国,行政权与学术权处于冲突状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的行政权扩张,大学对学术权的过度干预而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专注于教师、学生和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大学的学术权力被边缘化,师生几乎没有发言权,学术委员会的设立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
面对这些现状,学术自由虽然不是有效治理的充分条件,但却是有效治理的基本条件[10]。明确学术权和行政权的职责范围。行政权力是按照制度赋予等级组织中一定职务的成员的权力。学术权力是学术组织中某些成员因其知识专长和学术造诣而形成并授予的。因此,有必要明确两者的范围和界限,建立两者关系的协调机制,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关系。同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实际作用。教学、科研等方面学术委员会的咨询机构和评审机构的设立,可以为学校在这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11]
总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既要尊重传统,又要不断改革创新。我国正在进行高等教育内部治理改革。构建多元化、开放、灵活的内部组织架构是一场持久战。伯明翰大学的内部治理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值得借鉴。
注:
①副校长是由理事会任命的大学首席执行官。他是大学的“发言人”,对大学负责。
参考:
[1][6]伯明翰大学理事会[EB/OL].http://www.tiandiwuzi.com/index.aspx, 2017-01-24.
[2]伯明翰大学.Membership 2016/17[EB/OL].http://www.tiandiwuzi.com/university/governance/Council/index.aspx, 2017-01-24.
[3]伯明翰大学。参议院/会员2016/17[EB/OL]。 http://www.tiandiwuzi.com/university/governance/Senate/index.aspx,2017-01-24 .
[4]伯明翰大学。大学执行委员会[EB/OL]。 http://www.tiandiwuzi.com/university/governance/UEB/index.aspx,2017-01-24。
[5][10]宁,傅一超.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的价值平衡与制度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6,Z1:30-33.
[7]William O. Brown Jr.教师参与大学治理及其对大学绩效的影响[J].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2001(44):129C143.
[8]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5-251.
[9](增)John Van de Graaff等编,王成旭等译。学术力量——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1]主编劳开胜。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69.